开云的网站是多少
当前位置: 首页 > kaiyun官方网

kaiyun官方网

一部矿产开发史也是一部矿业文明史

来源:开云的网站是多少 时间:2023-12-13 22:56:10 浏览量:10131

  矿业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从事能源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矿产开采,以及开采出来的矿产品的分选和部分冶炼、深加工活动的基础产业;还包括矿产品的贸易及矿业管理活动。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业的发展,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从某一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历史,是一部矿业文明史。

  开发矿产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古老的领域之一。从古猿分化出来之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制造石器工具而转变成人的第一天起,就与矿产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类的物质需求非常大程度上是一种能量需求。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为了获得生存的能量,人一方面通过农作物来利用太阳能,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转换其他能量来创造人们所需要的动植物能量,开始利用诸如动物、风力、水力之类的机械能量。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劳动工具的进化,人类开始开发利用无机的能源及矿产资源。事实上,从社会文明的进化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主要推手正是矿业或者说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哪一个发展阶级更是离不开矿业开发。

  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质生产能力虽然非常低下,但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人类开始推动自然界人化的过程。在这一漫长时期中,人化自然的代表成就就是人工取火、养火及骨器、石器及弓箭等的使用。恩格斯曾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但此阶段,尽管人类已经作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显示在自然界面前,但是由于缺乏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自然界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出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由原始文明进入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使自然界的人化过程逐步发展,代表性的成就就是青铜器、铁器、文字、造纸、印刷术等等。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农耕和畜牧。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而是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的动物和植物得到生长和繁衍,并且改变其某些属性和习性。对自然力的利用已经扩大到若干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特别是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从而大大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也比较缓慢,没有也不可能给人类带来高度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和主体的真正解放。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人类文明出现第二个重大转折,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工业革命引发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变化,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兰德斯称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简单明了,质言之,工业革命包括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新能源的利用”。卡梅伦称“煤炭和人力资本是工业革命的两个基本要素”。实际上,除了煤之外,非金属矿产、铁矿石等,都是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从蒸汽机到化工产品,从电动机到原子核反应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丰碑。人们大规模地开采各种矿产资源,广泛利用高效化石能,进行机械化的大生产,并以工业武装农业,使农业也工业化了。在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英国,佛兰西斯•培根宣告 :“知识就就是力量”,人类只须凭借知识和理性就足以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工业革命不仅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且促进了新矿产的开发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与之对应,煤炭进入工业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标志是电力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之对应,钢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产需求不断崛起;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以新能源开发、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海洋工程、太空产业等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与之对应,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及国防军工矿产需求持续增长。

  今天正在走向电子时代、网络时代、原子能时代,人类也须臾离不开矿产资源。专家论证,个人会使用的电脑笔记本,90%的材料是用矿物原料制成的。如外壳用合金外壳有铝镁合金、钛合金、硅、铝、铜、锂、碳纤维、聚碳酸酯PC和ABS工程塑料。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于是英国东南部出现了“圈地运动”即“羊吃人”运动,运用暴力手段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产生了大量闲散的劳动力。圈地运动成为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基础和导火索。1688的“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地位,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机器的制造和使用一直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标志。继棉纺机之后,1790年瓦特完成蒸汽机改良后,英国宣布进入蒸汽时代。但制造和带动机器,需要钢铁和作为动力的燃料,包括冶炼钢铁也需要铁矿石、木材。在英国,燃烧木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甚至会出现木材奇缺的局面,这为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对于燃料、铁矿石、钢材的巨大需求,推动了采矿业的发展。棉纺机、蒸汽机成为了连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纽带。

  工业革命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类利用矿产的过程,从有机能源向无机能源过渡。虽然“其他的能源可以让人类暂时摆脱有机物经济的制约,而煤炭使人类有望长久地,至少按照人类历史的时间尺度来说可能长久地解决有机物经济的制约问题”。这次新能源的使用悄悄地酝酿着一场足以改变英国历史进程的革命。

  需要指出的是,工业革命得以首发英国,与其本地蕴藏着一定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是分不开的。优质的煤矿与适量的铁矿匹配起来就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英国矿产资源虽然并不丰富,但苏格兰中部、威尔士南部及英格兰中部的沉积地层中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些煤田面积广大,大多为中厚煤层,埋藏较浅,大多数煤层在2.5~6英尺之间,不足2英尺和超过10英尺的煤层极其稀少,容易开采。英国储藏在海洋中的煤只占很小的比例,几乎不超过1%~2%,这些海底煤层只有几英寸到几英尺厚,但分布广泛。英国五大产煤区多接近海岸,运输便利,煤铁资源的开发使英国工业的重心转移到煤铁资源集中的西北部地区。煤炭利用使人类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在人类诞生以前就开始积累的大量能源。煤炭替代木柴成为主要能源,英国进入能源消费的煤炭时代。

  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 奇波拉对社会、文化十分相似的英国和荷兰在工业革命中的不同发展命运进行了解释。他从狭义上界定了工业革命的概念,并认为煤炭是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因为英国当时拥有丰富并且便于开采的煤炭资源。1700年前后,英格兰每年的煤炭产量大约是250万吨,是世界其他几个国家煤产量总和的大约5倍。1750-1755年英国煤炭产量为423万吨。到1789年法国革命时,英国每年大约生产1000万吨煤。1801-1805年为1296万吨。1840年,英国煤产量相当于美、法、德三国产量总和的四倍多。1860年,英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煤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前几十年中,煤炭业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从1770年的4.4%上升到1830年的7%。1700-1830年,煤的消费大约增加十倍。煤炭开发与生物能源利用共同创造了工业革命的壮丽景象。

  哲学家怀特海曾经感慨地说道:文明的进展并不完全象是一股奔腾直前日趋佳境的巨流。这对当时的世界有着非常大的冲击,资本主义时代悄然到来。1856年西蒙・斯特蒂文特先生在冶炼矿石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发现,这大幅度的提升了煤火冶炼的效率,一个高炉的使用效率整整提高了十倍。随着燃料价格的下降,钢铁的价格也下降了。在当时的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英国的钢铁业的地位都首屈一指。

  英国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迅速崛起,也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推动了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刺激了欧洲财富的增加。反过来,欧洲的发展又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更为英国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掠夺包括廉价的矿产资源在内的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提供了物质与财富基础。更重要的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崛起----

  首先,推动了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及现代工厂的出现。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逐渐完备,它成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动力机器,促成了以铁路建设、水上交通技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法国人德普勒发现的远距离送电方法,更是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其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不仅解决了人类的交通运输问题,也推进了现代化工工业的产生。发动机的发明,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第三,催生了化学工业的建立。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四,促进了“钢铁时代”的到来。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子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工业革命之后,在西方世界仍然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谁掌握了资源,谁就能控制世界。

  美国著名的智库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其研究报告《全球预警》中指出,“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获取和控制自然资源(土地、水、能源和矿产)的战争,一直是国际紧张和武装冲突的根源。”事实上,自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大部分与侵占和掠夺资源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开始,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商人和封建主急于探求通往东方的道路,最大的目的是寻求贵金属黄金和白银。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绕非洲到印度航行的成功(即“新航路的发现“),横渡大西洋抵达南美大陆的一些海岸(即“新大陆的发现“)和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等几大历史事件,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地理大发现“。这是资本主义兴起,以武力夺取贵金属进行原始积累的时期,拉开了全球矿产资源大掠夺的序幕。

  对此,恩格斯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葡萄牙人在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一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欧洲的资本主义,正是通过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并把巨额财富运到欧洲化为资本发展起来的。大概在300年间,西班牙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18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从巴西掠夺走价值约十亿美元的黄金、白银和金刚石。英国1757~1815年侵占印度的58年中,从印度掠走10亿金磅的金、银、珠宝等财富。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兴起,欧洲几个主要国家也逐渐变为工业国。欧洲殖民国家对外掠夺的主要对象,由产业革命前的贵金属(黄金和白银),转变为抢夺矿物原料为主要内容。殖民帝国在掠夺世界领土和资源方面展开了竞赛,殖民帝国对殖民地国家的战争以及为争夺殖民地彼此之间的战争,以暴力方式对全球资源进行瓜分。

  到20世纪初期,世界领土已被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地球上几乎不再有“无主之地“,西方大国无论谁想再迈出一步,就会踏上别人的势力范围。后起的帝国主义要向外扩张领土,掠夺资源,就必须重新瓜分世界。大国之间重新分配势力范围,只有通过战争来解决。两次世界大战虽有其政治和战略目标,但抢夺矿产资源是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为例。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这次大战将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冲突,伤亡3000万人,造成经济损失2700亿美元,给世界带来非常大的灾难。这场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大战,有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意图,更有经济上的意图,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国家掠夺广大弱小国家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的非正义战争。

  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希尔证实,他的国家之所以决定发起战争,是因为德国强烈希望取得和欧洲邻国(英国和法国)同等的世界地位。德国发起战争的目的之一是,占有法国洛林丰富的铁矿,俄国乌克兰的铁矿、煤矿和锰矿,比利时、土耳其和非洲国家的其他资源,以建立一个可与主要对手相匹敌的有丰富原料的帝国。法国战争的目的更为明确,即法国不甘心自己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去的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鲁尔煤矿产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还要继续抢占殖民地。沙皇俄国则企图夺取中国、波斯,并把侵略魔爪伸向东欧和巴尔干半岛。这些工业国家中,英国、法国和德国都缺乏现代工业必需的多样化的优质的矿产资源,它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更加依赖海外矿产资源。

  如果说,两次世界大战是在赤裸裸地“争夺生存空间“、夺取资源的旗帜下进行的话,那么战后大量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矿产资源争夺往往与领土争端、维护人权以及民族、宗教、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发生的。

  1964年,在非洲摩洛哥以南的西撒哈拉发现了一个特大型含铀磷块岩矿床,探明储量超过16亿吨,品位很富,磷矿品位(五氧二化磷)大于31%的储量占一半以上。有人认为,在这个面积约10.3万平方英里的地区的大磷矿可可以称为“非洲的科威特“,如磷矿开发,加上海岸区渔业收入,人均年收入可达16000美元。结果,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支持的被称为“萨基亚阿姆拉和里奥德奥罗人民阵线“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除此之外,1870~1945年间,德国和法国争夺阿尔萨斯-洛林铁矿进行了长期战争;1878~1883年间,拉丁美洲智利为抢夺硝酸盐矿产而对秘鲁和玻利维亚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随着社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近百年来,人类大量开发和快速消耗能源,为争夺石油资源而引发大规模的全球或局部战争。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在两伊(伊拉克和伊朗)打了8年的战争,其本质就为了争夺石油。在伊拉克和伊朗这两个石油输出国中,一开始,伊朗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强,它拥有波斯湾上的哈克尔岛,该岛不仅是伊朗原油的输出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港之一。拥有该岛的伊朗,基本上控制了海湾石油的出口。而伊拉克石油输出要借助这一通道就受到伊朗的很大限制。伊拉克决定以战争方式打通向海外的石油输出通道,侵占了哈尔克油港。结果伊朗就像伊拉克开始那样,外运原油量大幅度的降低,过去相对伊拉克的优势就丧失了。结果两国兵刃相见,成为因资源问题而爆发战争的典型实例之一。

  1990年8月,伊拉克为侵占科威特的石油资源,借口领土争端,突然出兵占领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1991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海湾战争。